“智慧农业”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
发布时间:2023-09-12 17:23:45 来源:admin
借助北斗卫星提前对田块打点定位,规划*优作业路径;利用摄像头实时监控作业情况,画面同步回传后台;通过无人值守气象站,实时监测空气温湿度、光照度、降水量等信息……如今,不少地方推进无人农场建设,越来越多的机械化设备在田间地头大展身手,为农业生产注入澎湃科技动力。比如在上海嘉定区外冈镇周泾村的无人化农场试验基地,通过对插秧机、自走式打药机、收割机和拖拉机等一批现有农用作业机械进行无人化改造,初步实现了耕、种、管、收无人化作业。
无人农场,顾名思义,就是在人工不进入农场的情况下,通过对农场设施、装备、机械等远程控制,或通过智能装备与机器人的自主决策、自主作业,完成所有农场生产、管理任务的一种全天候、全过程、全空间的无人化生产作业模式。如今,随着物联网、5G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,传统农业正朝着智慧农业加速转变。
无人农场的兴起,本质上是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深度融合的产物,也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。一方面,种管收全过程的少人化和无人化,不仅有助于节约人力成本,也有助于吸引更多年轻技术人才从事农业生产,培育新型农民。另一方面,通过智慧农业系统为农作物管护提供数据支持,能够指导调控农作物生长环境,使其更好满足作物生长需要。与此同时,全流程机械化也能起到提高生产、作业效率,促进增收减损的效果。数据显示,当前,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%,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1%。我国粮食产量不断迈上新台阶,现代农业装备和技术的运用功不可没。
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现代化,数字化、智能化是重要路径。无论是助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,还是推动乡村振兴跑出“加速度”,都更加需要科技创新力量的支撑。应该看到,我国农业生产领域科技创新还存在不少短板,传统的粗放式经营模式制约着农业科技的应用。以无人农场建设为例,从全国范围来看仍处于探索阶段。有专家总结了无人农场大范围推广的两大条件,一是基础设施要好,农田的水网、路网、电网、通信信号等都要满足一定的条件;二是地块要大,面积小、零散分布的土地需要有效整合。加快无人农场的布局应用,离不开良好基础设施的支撑,也需要因地制宜开展土地宜机化改造。
端牢中国人自己的饭碗,落实“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”战略是关键。农业农村部印发的《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认定办法(修订)》,明确指出鼓励、引导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生产、经营、管理和服务等各环节各领域的应用创新。面向未来,农业现代化空间广阔、大有可为。随着政策的持续推动和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,以无人农场建设为契机,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的机械化、智慧化水平,就一定能持续释放农业生产活力,让更多农民富起来,让粮食安全更稳固。
摘自《 人民日报 》( 2021年12月08日 05 版) 作者:徐之